体味雷州的“南山文化”

城事生活 湛江晚报 梁染渠 曹龙彬 冯明升 浏览

小编:东临滔滔大海,南连万顷洋田,承大海浩荡之态势,启洋田开阔之胸襟,也造就了一个不一般的千年古村——雷州市附城镇南山村。

  东临滔滔大海,南连万顷洋田,承大海浩荡之态势,启洋田开阔之胸襟,也造就了一个不一般的千年古村——雷州市附城镇南山村。

  “蕴德则润物,论道则声远”,古桥、古溪、古树、古庙,还有不胜枚举的先贤,实乃当之无愧的历史文化名村;同时,这里又是一块风光独特、底蕴深厚、有待开发的旅游处女地。

  千年石桥 历代官道

  近日,记者一行慕名前往南山村,准备一睹千年古村的芳容。刚进入村口,浓厚的乡村文化气息就扑面而来。村口是一块巨大的展板,足有3米高8米宽,其间图文并茂,南山美景也尽收其中。


麻溧港石桥

  据该村村委书记陈典礼介绍,展板是2010年制作的,2011年10月份的一场台风把它给吹坏了,最近刚刚修好,这次重修后也比以前的更精美更耐用。听着陈书记的介绍,看着一幅幅动人的美景,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,还是先睹为快吧。

  在陈典礼等人的引领下,我们首先来到村外的南山河边。五公里长的南山河,像一只长长的手臂环绕在村子的南面。据说,南山溪以前有九十九道弯,将千亩良田抱紧胸前,然后一路东去,汇入东海。始建于北宋的南山石桥就横跨其间,它东临大海,南面是千亩良田。石板桥分上中下三层,全为青石板叠铺而成,每个接口处都没有灰沙水泥,全是凿出凹隼架接。虽然这样,这座跨度16米的石板桥却十分坚固,历千年风雨而不塌陷,当时还可通车马,是当地一带村民进雷州、下徐闻的必经之路。“岭南清官——南田村的陈瑸、清乾隆年间的国学士杨朝举等人,都是先经过这里再赴京城考试的,所以我们都习惯把石桥叫‘官道’。”村庄的“历史通”王圣开迫不及待地告诉记者,言语中充满自豪。据了解,上世纪九十年代初,该石桥就被列为雷州市文物保护单位,2011年,又被列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。


天妃古庙

  沿着河岸前行,记者一行又来到了另一处雷州市文物保护单位——宋代防洪大堤。虽然历史的沧桑已经在大堤上刻下了深深的印记,但透过野草掩盖下的青石,大堤的伟岸和健壮仍隐约可见。据悉,前段日子,一些承包养殖户想在大堤上竖电线杆拉电线,最后被村民阻止了,他们的文物保护意识,也可见一斑。


宋代石桥

  在防潮大堤的出海口处,我们终于见到了高技术含量的麻溧港石桥。陈典礼介绍说,这座桥始建于宋代,明朝进行过重修,看起来好像很普通,但它的神奇之处,就在于两扇闸门能自动关合,将海水与溪水截然分开。大海涨潮时,两扇木门随潮关闭;一旦溪流暴满,则自动推开闸门把水排出大海。听着他们娓娓道来,我们不禁大呼“神奇”,简直是巧夺天工呀!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。

  文风浓厚 人才辈出

  一条有着千年历史的村庄,经历了她的衰落和繁荣。现在的雷州市南山村,新村场统一布局,民居整齐,巷道笔直。而在新村场的北面,散落着40多座古色古香的宅院,几乎全都铁门紧锁,已是长久无人居住。这些古宅,虽然大多崩顶裂缝,墙角芳草萋萋,但历数百年风雨仍傲然屹立,墙砖彤红耀目,以及雕梁画栋中,也让人联想到了它昔日的辉煌。

  建于清朝的“衔环里”,是南山村最大的一座古民居,占地近20亩,有40多间厢房,一间豪华的会客厅,还有一个巨大的花园。“衔环里”古民居建有高大宏伟的门楼,穿过门楼,是三级石砌的台阶,之后是一条几十米长的巷道,东面是高厚的围墙,西面的一间间豪宅,书写在门头上的“凝禧”、“赞司第”等字样仍依稀可见。豪宅的主人名叫杨宏春,当时官至七品,其儿子官至五品,是有名的“书香门第”。这样的一座豪宅能住多少人,谁也说不清。据在“衔环里”出世并长大的该村文物研究会秘书长杨林说,最多时生活了近百人。解放后破“四旧”,这座豪宅被拆得七零八落,但其主屋构造坚固,得以保存下来。上世纪六十年代,南山大队部曾设在这面,后来村子又在里面办过幼儿园。


千年古榕

  在古民居群中漫步,仿佛在历史的长河中遨游,记者也猜想,当时的南山应该是人才辈出的村庄吧?果不其然,该村从开基算起,到清代,先后出过六品官员6人,七品官员7人,八品官员9人,太学士7人,国学士22人,岁贡生2人,廪生5人,增生6人,庠士36人。其中杨宏春于清光绪年间敕授中书科中书,加军功顶戴;杨春时清光绪年间例授修职佐铨选儒学岁贡生、钦赐岁进士。新中国成立后,该村又涌出大批政府官员、军官和教授。解放战争时期,该村成为解放海南岛的前沿阵地,为革命事业作出过巨大贡献,被评为革命老区村庄。

  文化南山 呼之欲出

  在村子中转了一圈,发现沿途都是水泥大道,村前村后,是一座座拔地而起的小洋楼,还有一排排新栽种的绿化树,正在寒风中茁壮成长……陈典礼告诉记者,该村创建生态文明村后,各项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,村民更是热情高涨,主动筹钱修硬底化村道、种绿化树,仅2011年,全村就建起小洋楼60多座。

  记者随后来到南山村的“天妃古庙”,发现庙堂的一边放有三个密封陈列柜,里面展出了村民捐借而来的几百件文物。其中有唐朝水注(也称“水滴”、“砚滴”。是古代文人磨墨时用来装水、滴水的文具,注水于砚面供研墨之用,有嘴的叫“水注”,无嘴的叫“水丞”)、唐朝笔架、明朝三彩、辽代三彩女士俑、殒石等,令人不禁在历史长河中遐想和遨游。在古庙的厢院,整齐地摆着20多块各个朝代的古石碑,还有庭院中那个乾隆年间的古钟,轻轻一敲,声音缭绕,令人称奇。“这只是收藏的一小部分,村民还收藏着不计其数的古文物呢。待我村建好博物馆后,千年古村代代传承的古文物定会让人们大开眼界。”陈典礼自豪中又充满憧憬。

  一条村庄竟有如此丰富的文物,真让人惊叹不已。其实在南山村,文物保护由来已久。据该村文物研究会的秘书长杨林介绍,即使在文化大革命时期,古文物被作为“四旧”遭到破坏,还有不少村民冒着生命危险,将古文物收藏起来或埋藏地下。可是改革开放后,利益的驱使,村中不少文物被变卖流失。他们看在眼里,急在心上。为了抢救和保护文物,2009年7月,一个以外出工作人员为主,对文物有一定研究的“南山村文物研究会”应运而生。经过宣传和劝导,村民同意不卖祖传的宝贝,并愿意将文物捐给村里展览。

  此外,该村的村级博物馆、图书馆也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划中。寒冬中看到如此热火朝天的建设场面,我们也有充分的理由相信,在湛江建设文化强市的大环境中,在众多文物守护者的无私奉献和村民们的积极参与下,文化南山、生态南山、和谐南山必将成为现实。



你可能喜欢的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