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编:东里镇西坡小学身患残疾的陈国玉老师酷爱根雕艺术。他利用假期寻师学艺,上山下海挖掘“朽木”——树头,雕刻根艺,创作出一件件天然脱俗、高贵大气的艺术品,令人惊叹!其作品恰如其人,无不折射出一个残疾人.
东里镇西坡小学身患残疾的陈国玉老师酷爱根雕艺术。他利用假期寻师学艺,上山下海挖掘“朽木”——树头,雕刻根艺,创作出一件件天然脱俗、高贵大气的艺术品,令人惊叹!其作品恰如其人,无不折射出一个残疾人坚强生活、不懈追求的魅力!
痴迷根雕 四海求学
陈国玉是在2007年痴迷上根雕。
痴迷的原因源自于对树头的独特感情。他看到,大多数树头都被弃置在深山密林之中或溪流之底——被大自然遗弃了,显得有些“无用”,但一经被人雕刻创作后,却能成为一件精美的家具或珍贵的根艺作品。
树头与他的命运是何等的相似:5岁那年,他患上小儿麻痹症,左腿萎缩,走路一拐一瘸的——他被健康遗弃了,让人叹息“难有前途”。然而,经过一番发愤图强,1997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雷州师范学校,毕业后当上了一名人民教师。
相同的经历,使他对树头情有独钟。2007年,他开始利用课余时间,拖着残脚四处拜访名师,学习根雕艺术。他的踪迹遍布湛江、海口、广州、福建,求教一些从事根雕艺术大师,学习根雕知识。同时,他购买大量的根艺书籍,还上网查阅相关资料……
拖着残腿创作艺术
“一个人可以残废,但不可以颓废。”陈国玉经常这样说。
读师范时,他除了像其他人一样学好学业,还玩起文学。他担任学校晨曦文学社主编,还创办了《半岛文学》,到湛江、雷州、徐闻等地拜访当地作家,在《湛江日报》、《湛江晚报》等报刊杂志上发表了大量的文学作品。他说,残疾不会给自己造成很大障碍,他向来都是坚强而自信。
在追求根雕艺术时,他也是如此。
创作根雕有一种上好材料叫乌木,是数千年前由于地震、山洪等原因埋于淤泥中的树木,因缺氧、高压而碳化。乌木常常深埋于深山密林的溪流之底,挖掘非常困难,许多根艺爱好者都畏难放弃,但他从不,只要听说哪里有乌木,就赶到哪里。鉴定无误后,就算需要东借资金西筹费用,他也要雇请吊车及挖掘机进行挖掘。
在对乌木进行创作时,从洗净、风干、构思、割舍、雕刻到上漆等,有些工序虽然也要朋友帮忙,但大部分都是他自己自己完成。
构思一件件作品的主题、风格时,他总是盯着树头,一拐一瘸地踱来踱去,想了又想,反反复复,直到有了灵感,觉得无比满意才下刀。有的作品单构思就花去几个月时间。
心血之作高价也舍不得卖
同行人评价陈国玉的作品别具一格,追求天然,随物赋形。既有活灵活现的丰满形象,也有欲隐欲现的缥缈概念。具体人物刻画巧夺天工,天然少饰部分原生淳朴,给人无限遐想。
记者在他“百年根艺”创作室看到他不少心血之作:《连连有余》、《诗情画意》、《丰年岁月》……件件作品坚实厚重,色彩乌黑华贵,断面柔滑细腻,既有木的古雅,又有石的神韵。游鱼、绽莲、古松等栩栩如生,刀法轻盈委婉,寄物寓意。
“每件作品创作起来并不容易,它们都是我的心血。”向记者介绍时,陈国玉轻轻擦拭着作品,就像在抚摸自己的孩子。这个残疾教师谈到,他的每件作品在创作前还会进行“日晒雨淋”一年,这样才不会出现干裂、返潮等现象。
据了解,湛江、广州等地的同行来与他交流时,对他的作品赞不绝口,要高价买走他现有的全部作品,但他都舍不得。“我创作是为了自个收藏、欣赏和享受美,不是为了金钱!”他这样说。